说个去年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小编和大家分享下,阿里上市当日,微信连夜推出企业号,难道这是为了向前辈致敬吗,还是也上上头条凑热闹风光一把,此前有消息传的若隐若现,这要再不出来,还不得“雨过天晴”了。
就初体验而言,说它能解决企业协作需求,令人难以信服。能直接看到的,不过是企业通讯录和消息这类基本功能。或者,微信早已准备借力第三方开发者来共建市场。
在产品表述上,微信谦虚的承认,微信企业号只是“连接企业的另一种可能”。但不需谦虚的地方是,国内还没有另外一款移动应用拥有6亿之巨的用户规模。
对任何一种新产品甚至一个新兴行业而言,用户基数庞大与否正是决胜之关键。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去相信会有足够多的人愿意将工作与社交放到一个碗里(如果我的认知不算太愚蠢的话)。因为我们可以去问一个问题:微信靠什么获得成功?
一方面,拜苹果和谷歌所赐,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人口众多,以及相对垄断的互联网环境,微信一飞冲天,成为区域市场上的受益者。
可是,微信本质上依然是一款社交工具,按微信自己的期许,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至于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这两件事该不该搅匀了用,以我狭隘的理解,多少不能接受。
不过,既然微信敢于尝试,我们就该相信它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我也希望,这个理由不只是用户规模如何如何。
那接下来,我们需要假设微信“企业号”能够与之前发布的“订阅号”、“服务号”一样,获得市场认可,用户规模以百万量级增长。面对这样的一个后起之秀,企业办公市场的先进们又会有怎样的滋味?
显而易见的是,“移动化”、“零门槛”会是微信企业号初期拓展市场的说辞。
无论是传统企业软件(比如金蝶的云之家),还是新兴的企业协作平台(如明道),都比微信多了一道门槛,需要在用户的手机里先装上一个App。
当然,安装App这件事,看起来是个门槛,但用起来却未必一无是处,譬如有它之后就可以不考量我之前的担忧了。不过,它到底在宣传上是占不了便宜的,尤其是对从未有过使用办公协作软件经验的小白企业而言,会是一个大大的决策依据。至少可以说这道门槛是相对有利的。
另外,QQ群、微信群组在企业内部协作与沟通上的广泛使用,也让微信在用户培养和教育上走了捷径。你懂的,用户的学习成本也是这类应用的一大痛点。
至于微信第三方(如W-inoffice),也不再是个跟着微信吃肉喝汤的小角色。微信连接了无数的个人,手里握有商户的却是第三方,而企业号的攻坚战,仍需仰赖第三方的深耕细作。同样,企业号的出现,也将成为他们新的掘金点。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变的更加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