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引领教育装备技术现代化的新课题
信息化时代,大量的新装备与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纳米技术、3D打印、大数据、石墨烯等。其中,3D打印(VR、AR)技术由于其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等特点,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而成为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覆盖面狭隘与师资力量不足,成为阻碍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拦路虎”
由于3D打印(VR、AR)技术所特有的教育品质,3D打印装备在近几年得到了教育装备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以校或市区为特征的配备以及实际应用的先行先试。
课程、装备并驾齐驱,以实验区推进3D打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通过对调研地的走访,针对3D打印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困境,“3D打印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提炼出了以建立实验区为抓手的解决3D打印(VR、AR)技术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理念引领,课程引导,装备支撑,实验先行,搭建平台,逐步推广”。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在协同创新中整体推进。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都必须做好谋划,谋定而后动。各地教育局、学校呼吁,推动3D打印进教室,必须由教育部装备主管部门尽快组织专家队伍开发课程资源,解决教材和设计软件问题,必须紧紧依靠教育专家、技术专家、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厘清课程理念、内容和评价标准,并做好推广的一系列措施,整体协调推进。
其次,以实验区建设为基础,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稳步推进。以市、区(县)为单位建立3D打印(VR、AR)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实验区,面向全体学生,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对3D打印技术教育理念、课程、装备配置和评价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形成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
再其次,大力开展教师培训,结合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毕诚表示,目前,*要紧的是要解决师资问题,有计划地实施专业教师和学科教师技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技能后,才能实现技术与课程和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此,建议将此新技术培训纳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教师培训分两类,一类是3D打印(VR、AR)技术专业教师的培训,另一类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要对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在实验区内,必须设立教师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拓展3D打印(VR、AR)技术教育教学的应用范围。
*后,以实验驱动政策创新,促进装备技术应用标准化建设。在采购新技术装备、建设实验室时,应探索一种包含使用、培训、服务、指导的整体配备机制,形成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新思路,并逐渐形成新的政策导向,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 |
![](http://img.qy6.com.cn/images/noimg.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