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瓷器是我国古瓷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类瓷器,它萌发于南北朝,到隋朝时就已经发展成熟。一线拍卖行藏品征集:秦经理 13101713004 微信同手机号。到了唐代,白釉瓷器又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了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