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绞胎瓷则是瓷器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透明釉、绿釉、黄釉,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北方民间俗称透花瓷。由于它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稀少名贵。
1、中国绞胎艺术瓷的产生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绞胎工艺最早产生于唐代。有确切纪年的唐代胎瓷出土过两件,一件是唐神龙二年 (706)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绞胎骑马俑,另一件是唐开元二年(714)杨谏臣墓出土的绞胎钵。还有一件青瓷绞胎枕,虽无明确纪年,但出土于宁波市和义路唐末遗址里,也可确定为唐代。其他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绞胎瓷器,根据造型、胎质、釉色、纹饰和工艺,可确定为唐代产品的有绞胎枕、钵、炉、盂、碗、盘、球、高足杯、茶叶锤等十多件。焦作市温县和武陟县博物馆也各藏一件唐代黄釉绞胎枕。
唐代绞胎工艺有三种作法:一是将褐、白两种色调的瓷泥相间揉合在一起,一次成型;二是把绞成花纹图案的胎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型,小方枕都是这样做成的;三是把绞成花纹图案的胎泥切成更薄的薄片,贴在一般胎泥做成的器物表面上,如同包镶工艺一样。还有一种绞化妆土,将两种不同颜色的化妆土制成糊状泥浆,搅抖几下平洒在工作台上,然后将陶瓷坯体在泥浆上滚动蘸浆后,再罩透明釉。用这种方法制出的产品有人称为“绞釉”器,实际上绞的不是釉,是化妆土,有学者形象地称为“流泥纹”、“流沙纹”。其装饰效果更具动感,如浮云流水,变化蒸腾。唐代绞化妆土的产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陶骑士俑,有人著文说不是绞胎器,是画上去的
唐代绞胎瓷的装饰纹样一般是变化自然的团花纹和木理纹,没有宋代纷繁,但罩上透明釉、绿釉、黄釉、亦达到艳丽无比的效果。唐代生产绞胎瓷的窑口,就目前所知,仅有唐代河南的巩县窑,登封曲河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微的寿州窑,浙江的越窑。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杜家花枕”款长方形绞胎枕和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裴家花枕”款的如意形绞胎枕都是巩县窑的产品(在巩县窑址找到的同类瓷片可以佐证)。
绞胎瓷起源于唐代并不是偶然的。唐代是一个开放和创新的朝代,人们求新求美求华贵。陶瓷工艺百花齐放,越窑仿玉器,邢窑仿银器,长沙窑仿金银器,而巩县窑仿漆器,绞胎瓷就是仿漆器当中的一个独特品种——犀皮漆器。犀皮漆器早在三国时已有生产,唐代广为流行。犀皮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斑纹有片云、花、松鳞等,这是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