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黑釉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最常见的品种。宋代民间大量生产黑釉生活用瓷。宋代时黑釉瓷器的生产数量
大大增加,据资料统计,三分之一以上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尤其是黑釉碗盘的产量很大。其中,对黑釉瓷器烧制品
种最齐全的当属福建建窑。
黑釉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往往被遗忘,除了宋代茶文化崇尚“黑”道受到较高的礼遇以外,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就
连后来的瓷器研究中,对黑瓷也往往是一笔带过。的确,黑瓷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瓷器历史长河中,宛若银河系几颗微
弱的星星,不是很惹眼,但是存在的,并像其他瓷器一样共同构建了中国陶瓷的大厦。
建窑黑釉瓷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创烧出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又富有装饰效果的黑釉瓷产
品,品种包括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釉、结晶冰花纹釉、芝麻花釉、龟裂纹釉、酱褐釉等由窑变产生的自然
结晶釉产品,以及黑釉点白斑、黑釉铁锈花、黑釉描金彩等人工绘饰艺术的作品。宋代黑釉古籍中常称为“乌泥建”
、“黑建”、或“紫建”,在日本称为“天目瓷”。
但在彩陶文化普兴繁荣的时候,黑陶也渐渐初露端倪。如黄河流域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不仅烧成温度高,而且胎薄
如蛋壳之“乌黑透亮”。无独有偶,在中国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现了品质较高的黑陶,这
种南北呼应的现象,确切地表明中国陶器时代,黑陶也是一个重要的表征。
黑釉瓷器的蓬勃发展是有着历史、社会、地域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丰富,这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属于低
档原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陶瓷工匠们就地取材用于制造黑釉瓷。
有充足制瓷原料是制瓷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或保证,在北方的许多煤田中有多层可供烧造瓷器的高岭石粘土矿存在,但
原料质量不很好,加之淘洗不够纯,很难做出轻薄细腻的白瓷和青瓷。
虽然北方的邢窑、汝窑、定窑、耀州窑有很好的胎土,其精细程度并不比南宋官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差,可是毕竟
生产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北方广大地区的需求。
东汉时期,在浙江“越地”烧成中国陶瓷史上*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前,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陶转瓷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青铜时代”占尽了应有的辉煌和荣耀。而陶器开始在文化的夹缝中适应性地生存。这一时期,也出现
了高品质的黑陶。
价格低廉。生产黑釉茶盏的主要是以建窑、吉州窑为代表的地方性民窑,产品品种主要是民间生活用具,贴近普
通民众的生活。一般来说,青釉和白釉瓷器需要对胎土进行较细致的加工,生产成本自然较高。而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