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可以说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抵御过流感病毒,遮挡过风沙烟霾;为安全而生,却时刻营造着不安全氛围。脱不掉的口罩,也是脱不掉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口罩并非疾病的专利,在中国,口罩走过了多元化的历程。60年代后期的中国,正经历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口罩和军用棉大衣成为年轻人的标配。防寒之外,还流行把口罩展平了挂在胸前,是当时单调服装上少有的装饰物,成为冬季街头的“时尚”。图为1967年中国街头的士兵。
口罩防寒功能逐渐消退,随着全球变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复苏和工业发展,空气污染也随之而来。2002年3月20日,北京严重沙尘天气,天空变成土红色,天安门游客戴着厚厚的纱布口罩防尘。
2003年的防非典口罩,2004年终于脱下。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到2013年H7N9禽流感的传播,口罩间或出现在历史舞台。口罩被民众普遍应用,它遮挡面容、隔阻外界的属性也让其成为紧张和不安全感的标志物。另一个趋势是,雾霾下的口罩更强调了其专业性和功能性,款式向带滤嘴的防毒面具靠拢,尽管很多口罩的实际功效到底质量如何,我们也不知道,但面对雾霾,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口罩,口罩几乎成为穿着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雾霾的来临,防尘口罩的市场逐渐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