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
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建国后发现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石 虎湾、黄泥头*早,均为五代时期,烧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纯正,达70度。陶瓷窑炉的一种。亦称“蛋形窑”。可能是从龙窑和参考北方馒头窑,又根据烧松柴的特点发展起来的。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象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在控制烧成气氛和质量以及燃料消耗等方面,均较龙窑、阶级窑和馒头窑等为优。明清以来景德镇制瓷所取得的成就,是和这种窑的采用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的陶瓷可分为三大类:龙窑(倾斜式隧道窑)、阶级窑(倾斜式冷底多室窑)以及景德镇窑(平焰窑)。 景德镇窑为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它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近窑门处宽而高,靠近烟囱则逐渐狭窄矮小,故有"鸭蛋窑"之称,全长约15-20米,容积为2000-400立方米,是以松柴为燃料,火焰长而灰分少,因不含硫黄或者含量极少,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瓷、颜色釉瓷等传统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可装烧高火、中火、低火的瓷坯。因窑内腔较高(*高高度不超过6米),便于装烧大件制品,适合多品种生产的条件。因此,景德镇窑(在景德镇也叫柴窑)单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量小。另外,其结构简单,镇窑建筑速度快,基建费用少,产量大,周转期快,可以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适应于景德镇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的传统风格。对南方某些瓷窑来说,在控制烧成气氛和质量,以及燃料(松柴)消耗等方面,镇窑均较龙窑、阶级窑和倒焰窑等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