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器物造形型,纹饰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
瓷器鉴定有一下几点特征:
1、 鉴定痕迹分为竹丝刷痕、泪痕
在定窑盘、碗类瓷器的外壁,常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瓷器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瓷器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定窑瓷器鉴定的一个特征。那么泪痕是指瓷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
2、底足鉴定瓷器法
定窑瓷器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瓷器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瓷器,由于覆烧的发明,瓷器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薄,有些地方釉厚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定窑瓷器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瓷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墙均窄,足均极浅,小圈足瓷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3、鉴定是否变形方法
定窑瓷器,尤其是碗类瓷器,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联系方式:电话:151 1230 9295 邱经理
Q Q:2211476679 微信:151 1230 9295
公司地址:C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路国贸商业大厦34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