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每年一度的淄博花灯艺术节上赏花灯、品美食、看表演,成了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过节首选。从腊月到元宵,在淄博市的大小街道,不仅有花灯把城市点缀得色彩斑斓,还有风格各异的庙会、“扮玩”活动烘托浓浓的年味儿……围绕“花灯会”举办的各类展演展示,总能让人们于不经意间与民俗邂逅。
源于百姓祈福的活动
“古时候家家户户做花灯,那是人们对幸福、平安的祈望。”淄博市花灯协会会长张向仁一提起淄博花灯的历史就难抑兴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常有战事,为了起到预警作用,一有敌情就在城中挂上旗杆,升起一盏红灯为号。红灯逐渐被赋予驱邪避恶的含义。百姓中也流传着制灯、挂灯的习俗,后来花灯的样式日渐增多,不光挂在门口,捧的、提的应有尽有。”
淄博市张店区文化馆馆长郭福山为考证花灯的历史查阅了大量史料。他介绍,据淄博地方志记载,老张店人过去种桑养蚕,认为晚上刷蚕帘会提高蚕苗的成活率,于是提灯夜晚劳作,由于“灯”“丁”相近,人们以户户张灯来祈祷人丁兴旺。久而久之,灯笼成了这个地区的民俗象征,与挂春联、贴门神等一同衍化为当地的年俗。
“淄博是古代北方的经济中心,在花灯兴起后,受商业活动的影响,花灯会逐步形成规模。”张向仁介绍,在淄博一带,唐朝就已形成了花灯会的雏形,并融合乐舞、杂技、曲艺等成为综合性活动,到明朝,受市民经济的影响,花灯会还融合了当地的陶瓷、琉璃等工艺品展示和民间戏剧表演、民俗演艺等,成为规模宏大的群众参与性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