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共享经济似乎就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画出了一条抛物线。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各种打着共享生产力旗号的项目潮起潮落,从起点出发兜兜转转一圈,*后还是回来原点,留下了一地鸡毛。
充电宝也曾经是资本的宠儿。目前的头部玩家咻电、来电、小电等都是在那一轮砸钱下赢在了起跑线的幸运儿。
小电科技是首先获得密集投资的公司之一。小电2016年12月成立,次年3月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4月A轮近亿元,5月B轮3.5亿元。相比之下,成立更久的来电直到风口起来,才在2017年的4月份获得第一次投资。
来电的创始人袁炳松是位连续创业者,他曾经是开工厂做电池的,一度做到了年销售额1个亿左右,后来雷军入局打乱了整个行业节奏。传统售卖不行,能否用租的模式触达用户?2014年起,袁炳松创立来电科技开始探索。
不过从2014年到2016年,“共享经济”概念还未兴起,来电资金链*紧张的时候不得不内部筹资700万元,才继续做下去。直到2017年,借着风口的势头,获得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至今记得,凌晨两点在与某投资人签完协议后,对方亲自把他送回了家,生怕他一觉醒来再变卦。
街电*著名的一轮投资则来自聚美优品的CEO陈欧的3亿元。
街电CEO原源曾经职与阿里支付宝,与陈欧在业务有过交流,俩人都一直想做充电宝,看过市面上的多数充电宝项目,对街电的AnkerBox印象非常好。2017年5月,Anker要上市,街电这个孵化项目需要长期的投入,会影响到上市,于是“有意让出大股东的身份”,陈欧和原源觉得时机,决定接盘。
从2015年到2017年,与共享单车从数百万美元到数亿美元漫长递进的历程相比,共享充电宝的风口一起来就快而猛。从2017年3月开始,40天时间,11笔融资,35家机构,融金额达12亿元,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的5倍。
风口来得越猛,消失得也越快。短短几个月内,很多刚入局的玩家就被宣告死亡。
比如,2015年就成立的乐电,2017年10月宣布停运,成为了一家倒闭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同年10月关停的还有PP充电,据说由于资金链断裂甚至还拖欠工资,另外出局的还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创电、放电科技和泡泡充电等等。
这不禁让人想到王思聪的那句断言: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不过事实证明“纪委”王思聪低估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也高估了电池的续航能力。
一年过去了,共享充电宝的头部企业还在低调扩张市场,也基本实现了盈利,而王思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