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如玉的瓷盘上,衣袂飘飘的七仙女手持七种民族乐器,遥望人间的繁华盛景,在祥云、仙鹤的环绕下演奏起动人的仙乐,为人间播撒春光,带来瑞气……这件融合了景德镇制瓷工艺、国画大师高超技艺和新余仙文化特点的艺术精品,就是我市首批量产的艺术陶瓷——《仙乐图》。作品自今年5月30日面世以来,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和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为我市艺术陶瓷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说到艺术陶瓷,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千年“瓷都”景德镇。那么,新余发展艺术陶瓷的起因是什么?与景德镇相比优势何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新余市陶瓷艺术院。
景瓷与新余文化的唯美相遇
2010年8月召开的全市文艺工作座谈会,可以看作新余艺术陶瓷产业发展的起源。据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市陶瓷艺术院执行院长肖建新回忆,在座谈会上,市领导作出了“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大力发展艺术陶瓷”,推动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这里提到的“本土资源”,既是指新余丰富的瓷土资源,也包括日益壮大的书画艺术家队伍。
同年9月,市文联组织召开书画艺术家座谈会,探讨我市发展陶瓷艺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制定出《新余文联关于发展陶瓷艺术产业实施方案》。10月,市文联发展陶瓷艺术产业领导小组带领相关专家,先后四次赴“瓷都”景德镇、“瓷城”醴陵,考察艺术陶瓷的制作工艺,并组织人员到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窑炉烧制等工艺培训。11月,由我市艺术家创作、在景德镇烧制的24件手绘釉上彩艺术陶瓷面向市民展出,引起强烈反响,也给领导小组成员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今年3月,由市领导亲自带队的考察团一行再次赶赴景德镇,全面考察艺术陶瓷的生产、制作和市场化流程。5月30日,新余市陶瓷艺术院正式挂牌成立,首批量产艺术陶瓷《仙乐图》面世,首批12位艺术家与陶瓷艺术院正式签约,标志着具有景瓷和新余文化双重血统的新余艺术陶瓷正式诞生。
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发展具有新余文化特色的艺术陶瓷,不仅是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许多本地艺术家的夙愿,《仙乐图》的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新余市陶瓷艺术院艺术总监陈伯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02年,陈伯程就在景德镇尝试过艺术陶瓷创作,他画的一块瓷板当场被一位收藏者高价买下,令他对艺术陶瓷的市场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2008年,在友人的建议下,陈伯程专程前往景德镇,拜名师系统学习陶瓷绘画。随着对颜料料性的逐步掌握,陈伯程对瓷器绘画“上了瘾”,很快就能熟练地将自己的国画技艺融入到瓷器绘画中,作品在收藏市场很受欢迎。
得知陈伯程开始画瓷器后,熟识的朋友都上门来求他的瓷器作品。可由于手绘艺术陶瓷耗时长、产量有限,难以一一满足大家的需求。陈伯程萌生了在新余发展艺术陶瓷产业的想法,并多次向市领导建言。他说:“这些年来,由于精力有限,我的纸画和瓷器作品都是在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中间流通,普通市民朋友很难见到我的作品,这是我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发展艺术陶瓷产业,不仅是我的作品,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也能让市民朋友欣赏、收藏,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件好事。”
对于艺术陶瓷产业的发展前景,陈伯程非常看好:“艺术陶瓷附加值高,人见人爱,特别是江西的瓷器很受欢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藏队伍会越来越大,收藏市场也会越来越红火。新余有很多实力很强的艺术家,他们对陶瓷绘画也很感兴趣,只要有恒心,掌握好颜料的料性,我相信前面是一条金光大道。”
靠大联强实现规模化发展
“新余艺术陶瓷扎根于新余仙文化、天工文化、抱石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是其区别于景德镇陶瓷的*大特点。同时,我们也会充分发挥靠近景德镇的地缘优势,借重景德镇精湛的制瓷工艺,让新余艺术陶瓷实现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双绝’。”提及新余艺术陶瓷的优势,市文联副主席杨芳信心十足。
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杨芳告诉记者,在对艺术陶瓷市场进行充分考察后,市文联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步短、平、快“探路”,组织人员到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窑炉烧制等工艺培训,直接从景德镇厂家购进所需白胎,组织签约艺术家,采用釉上彩绘画工艺,用于礼品、收藏、装饰等,为发展陶瓷艺术产业积累经验;第二步引、合、靠“开路”,通过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发挥文联组织的网络性、成员的广泛性等优势,为美术家们创作艺术陶瓷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本地和周边的美术家们来新余艺术陶瓷院,与我们共创新余艺术陶瓷业辉煌;第三步规模化“上路”,将陶瓷艺术院制作的陶瓷品申请商标注册,形成从原材料到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丰富花色品种,逐步扩大新余艺术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规模化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