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环境工程的探讨和设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十七世纪的欧洲,人们便开始建立了带玻璃窗的暖房,但在暖房中生长的热带植物冬天仍会死亡。随之又出现了至今仍在使用的玻璃温室。十九世纪末叶,在电光源的出现和发展之后,人们开始使用人工光源栽培植物,但是植物生长得很弱小,不能达到正常的发育和结实。1933年,在美国加里福利亚技术研究所建立了空调式温室。温、湿度可通过空气处理手段达到稳定控制的要求。在空调式温室的基础上,1949年6月该研究所在哈特植物园建成世界上*一座能控制光、温、湿、气体成分的人工气候室。这座人工气候室的建成,引起了生物学界,尤其是植物学界极大的关注。之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先后建立起了种类繁多的人工气候室。1953年,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建成一座人工气候室。同年,荷兰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大型人工气候室。1957年,苏联在莫斯科修建一座4000平方米大型人工气候室。1962年,澳大利亚建成一座以人工气候箱为特色的人工气候室。1965年,法国在吉夫科学中心建成一座现代化的人工气候室,可以单独控制的小单元有百间以上。近些年来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朝鲜、比利时等国也相继建立了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人工气候室。
植物生长人工气候室/智能人工气候生长室技术参数:
内部容积:3.7×2.7m×2.3×=23m3
培养架总使用面积:6×4×1.0m×0.6m=14.4m2
温控范围:5~40℃ 波动度:±1.0℃
湿度范围:60~95%RH 波动度:±5%RH
光照强度(离灯光下方300mm处):3000LX
压缩机功率:3匹(2.2KW)
加热功率:4KW
光照*大功率:6×4×5×28W=3.36KW
加湿器功率:500W
冷风机功率:400W
控制器功率:10W
人工气候室/种质资源库http://www.cnny17.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