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教育理念和方法吗?不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先了解孩子,这是*一步,也是最根本的,否则一切理念和方法都会变得不适用。
就好比说是看病,最重要的事情是“辨症”,即首先弄明白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否则一上来就用各种治病的典籍,那肯定不会对症下药。这个时候,错的不是治病的那些药方,错就错在根本没搞清楚病情。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存在的问题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方法,在不了解孩子时就盲目地试用各种方法就如同见人就发一包阿司匹林。
了解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肯定存在差异,甚至有人很夸张地说,从孩子降生那一刻的哭声都能听出来。无论内向外向,这仅仅只是性格类型,并不是性格缺陷,不同性格各有长短,试图要彻底改变孩子性格的做法最终都会被证明无效。
了解孩子的性格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其特点的教育方法。
同样是针对引导孩子懂得“分享”,对外向的孩子以鼓励为主,他就容易配合,而内向的孩子,他可能听到大人的指令后未必马上行动,那么单纯的鼓励未必奏效,可以考虑再加上一些故事,慢慢地等孩子自己尝试着去做。如果不根据孩子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法,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着一群人,家长非要孩子把某个心爱的玩具给其他的小朋友,孩子就是不给,家长先是表扬:“你最棒了,知道跟小朋友分享”,孩子依然没有反应,接下来,尴尬的家长会着急,催促几次未果后就会说:“这孩子怎么这样,小气死了”,如果对方小朋友的家长还不出来解围,没法收场的家长只好去强行拿下玩具,最终会以孩子的大哭收场。
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
“敏感期”的概念已经被大家熟知,其实除了敏感期外,孩子每个阶段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不一样,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一天都不一样”,虽然孩子的差别倒没有精准到以“天”作区分,但通常越小的孩子不同的月龄差别越大,所以很多育儿手册里,一岁以下的孩子是以月为单位进行区分,一岁以上会以三个月到半年为单位,再大一点则是以年为单位,等到成年,相差五岁都不是很明显,这就是人生的规律之一。
了解自己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家长,我们的优点缺点都会如实反映,甚至是在孩子身上放大出来。新一代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性格和情感培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所谓的成功一定不仅仅指学业的成功。 |
|